農業: 一半是傳統 一半是革新
更新時間:2022-06-27 點擊量:1925
開心農場不再隻存在於網上,親身參與到食物生產種植的過程中,吃到放心的瓜果蔬菜,這是農業可以給消費者帶來的福利;根據訂單決定生產,消除過多中間環節的損耗,保護可能失落的農耕文明,農業正在試圖給傳統農業鏈條的環節重新排序。
讓銷量決定生產
實際上這兩年,作為熱度飆升的互聯網金融的一個分支,對很多人來說已不再陌生,但是在zui傳統的農業領域采用的方式,尚屬新鮮。
zui簡單的農業模式就是消費者先籌集資金,讓農民根據需求進行種植,農產品成熟之後直接送到用戶手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成農產品的預售。這種模式被業內稱為訂單農業——根據銷量組織生產,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
在國內,農業落地還不到一年。去年創立的網上線以來陸續推出了一些農產品項目之後,上個月底宣布正式進軍農業領域,把農業列入平台的重點發展板塊,並與匯源集團、三康安食、沱沱工社等達成戰略協議。
此外,大家種、嚐鮮也瞄準機會,分別於今年四、五月份上線。
“持續曝出的食品安全事件實際上助推了農業的發展。比如有人對奶製品不信任,就想到自己去養牛,喝自家產的奶。但是一個人養頭牛太貴,自己也喝不了這麽多奶,所以這個人和同樣有這個想法的人,一起養一頭牛。”大家種CEO陳傑表示。
而此前褚橙、柳桃、潘蘋果的大熱讓更多人看到了農業與互聯網結合的潛力,而在互聯網金融的推動下,垂直領域的農業終於迎來*批吃螃蟹的人。
zui大的附加值是參與感
“我是農村孩子,進城工作後我經常回到家鄉,發現很多農民離開了土地,我們在耕作這一塊的知識已經沒有人傳承下去了,也許用不了五年,會種水稻的年輕人在我們村子找不出一個。”杭州媒體人周華誠一直在思考,“如果農業給農民的回報更多一些,是不是能讓更多人重新回到農村從事農業呢?”
有一次,周華誠把老家種的蔬菜帶到杭州跟同事們分享,得到的反饋是“好多年沒吃到這樣的青菜蘿卜了”。受到這個啟發,去年年底,周華誠憑借老家的三畝地、家裏的三個人以及兩萬元的籌資目標,在網上發起了名為“父親的水稻田”的項目。
籌資期限是兩個月,周華誠根據出資人不同額度設立的回報是30元1斤大米、300元10斤大米,均出自這片稻田。此外,還有一些有參與感的耕種項目,包括插秧和收割,讓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感受水稻的現場種植。兩個月之後,資金籌集成功。
“現在隻有我們一家在做,將來是不是有可能讓五戶或者更多農民一起加入進來,讓一個村的農民一起來做,一起按照古法,按照有機無公害的方式來做我們的農業。”這是周華誠對於未來的設想。
除了對農戶的改變,農業模式對於消費者來說,與電商提供的服務相比,參與感是他們能夠得到的zui大附加價值。“不再隻是O2O的概念,而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也就是F2F(Farm to Family)。”嚐鮮總陳雷表示。
“現在農業剛剛開始,很多東西沒有*顯現出來,未來消費者會以更深度的方式參與進來,雙方不再隻是買和賣的關係,而是變成合夥人。”陳雷提出“供養農業”的概念,“這種模式強調雙方的信任,舉個例子,現在很多在城裏打工的人回到老家都會帶老家的特產回來,這就是對老家的食品非常信任。未來我們也希望能建立這種信任關係,而一旦建立了這種信任關係,食品安全問題以及監督整個農業生產過程的難題自然就解決了。”
實際上,這種“供養農業”已經初露端倪。今年3月,淘寶“聚劃算”推出了“聚土地”項目,在浙江績溪縣提供1000畝良田,分為一分、半畝、一畝三種套餐讓用戶認購,由專業農戶幫助種植、看護,每半個月有保底產出快遞給用戶。
“我們的風險控製包括四個方麵,項目源、風險保證金、對項目人的評估以及事後追溯製度。”陳雷表示,“風險保證金是指在項目籌集成功之後,會拿出募集資金的20%作為保證金,隻先把80%的資金給項目發起人,等zui後的成果出來、出資人拿到手之後,才把剩下的20%給項目方;而如果項目沒有按時完成,就把剩下的20%返還給出資人,同時平台也會盡力協調項目方盡量把成果或者之前的資金還給出資人,但是作為平台來說,並不會擔保兜底。”
而對於項目源的審核,幾乎所有平台都會把食品安全放在*位。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2012年末產值已經達到60萬億,有非常大的空間。”網合夥人、農業總李玉民表示,“目前農業處於早期階段,主要在農產品銷售環節,而實際上農業可以發生於整個農業大鏈條的各個環節,從農業育種、農產品流通、生態農場、農業機械、生物肥料,到農業科技、農業金融。”李玉民提出,網將推出開心農場、私家認養、拯救農耕文明、尋找跨界新農人、立體綠化等五大模式。
目前農業在國內仍屬起步階段,未來真正發展到“供養農業”、F2F模式成熟以後,很多問題也會迎刃而解。而目前,以順豐優選為代表的各派冷鏈物流體係已經開始布局,運輸成本有很大下調的空間。